征稿 展示

网站首页 > 正文

山海无疆 薪火不熄|地球科学学院 王旖旎副教授

时间:2020-06-15    点击: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

这是每一个地质人耳熟能详的旋律,这是每一个地质工作者都会哼唱的曲调。1953 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东北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学部)周岁之际,这首《勘探队员之歌》问世。它曲风清新,抒情别致,被传唱至今。歌词中“火焰般的热情”激励着一代代地质人。地质学博大精深,地质历史源远流长,地质人在每个时代,每个角色中都燃烧着自己火焰般的热情。

曾经,前辈们唱起这首歌,那里有他们对地学教育倾注一生的热情。我们学院曾有这样一位女先生,在我刚进校园时她已白发苍苍,她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绰号叫“陈三转”。地质学的基本功之一是显微镜下鉴定岩石薄片,这项技能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够精通它的人屈指可数。陈曼云先生是就是镜下鉴定专家,是我国著名的变质岩石学家。一个薄片交给她,显微镜下转三圈,就能确定岩石的名称,由此得了这样一个绰号。陈先生一生致力于区域地质调查、变质地质专题研究和变质岩石学的讲授与鉴定,经验颇丰。她收集积累的岩石、矿物显微薄片很多都是自然界的“孤品”。陈先生殚精竭虑培养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她的学生回忆说:“先生带我们上实习课,整天喊我们去实验室看显微镜,告诉我们要熟练基本功。我们什么时候去实验室,她都在,好像从来都不下班。”在退休后的十年(2004-2015),先生退而不休,学生们几次看望都只能在实验室找到她。受中国地调局委托,她负责和组织实施“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项目中岩石鉴定手册的撰写。她主编的《变质岩鉴定手册》于 2009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这本手册已经是行业内公认的权威工具书,具有里程碑意义。编书后期,先生想给手册补一两片薄片,想着柜顶有一箱薄片要去找找。实验室的年轻老师要上去给她拿下来,她坚持要自己上去,她说怕不是要找的还要麻烦别人,当时这位爬梯子的女先生已经 70 岁了。陈先生一生淡泊名利。2000 年以来,随着国家对资源勘探需求的增大,地质调查项目多,经费充足,各个项目给出优厚的报酬争着请先生加入,她都拒绝了,甚至还撵走了去请她的老师。这个“老太太”有点“怪”,越是给报酬她越是要撵走人家,但是当项目中遇到难鉴定的薄片时,她却无偿帮助鉴定。2017 年,先生走了,按照她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及追悼会,一切从简。然而,她内心的热情依然没有减退,将遗体捐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角膜捐赠上海五官科医院。

    地质学的另一项基础工作是野外考察,雪域高原,深山密林,甚至是无人区都可能是我们工作的地点,前辈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几代地质人积累了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2010 年 1 月,中国-俄罗斯首条石油运输管线穿越大兴岭铺设,开掘出 600 余公里人工管槽,在大兴安岭这样大规模的剖面被人工揭露出来十分难得,国土资源部设立了“中-俄大兴安岭输油管道地学剖面综合研究”项目。根据施工要求,石油管线很快需要铺设完成,管线一但封闭,就无法再揭示这么完整的地质现象。一月份的大兴安岭地区覆盖着皑皑白雪,气温零下三四十度,野外考察的进度一刻不能耽搁。我院张梅生、徐仲元、郑常青、丁清峰老师带领研究生参加了抢救性野外地学考察和系列岩石标本采集。张老师回忆说:“雪实在是太厚了,行动都很慢。锤子不敢掉下去,掉下去埋在雪里就找不到了。摘掉帽子,瞬间满头都结出冰珠。”野外考察的日常是无法返回驻地吃饭的,早上只能带些馒头咸菜、香肠,风餐露宿。早上带的香肠,中午拿出来一看,冻成硬冰棒了,放到嘴里化开了才能吃。这只考察队伍冒着严寒在元旦第二天出发,腊月二十三收队,与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在石油运输管线铺设、封闭前,顺利完成了野外科学考察工作,建立了大兴安岭综合地学剖面和系列实物岩石标本库。地质人的热情在东北大兴安岭茫茫林海雪原之中燃烧着。

 工作后,我唱起这首歌,那里有我热爱的讲台和学生们。比起前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没有经历过老一辈地质人在歌里唱的“一切疲劳和寒冷”,也没有经历过特别艰苦的野外环境。我们的确平凡而渺小,但我们心中的火焰也已燃起。

 2009 年暑期,我第一次指导本科生辽宁兴城野外实习。二年级的专业实习是地学部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从前期备课到带队有近两个月的野外工作量,时间长,强度高。刚刚毕业的我比当时的学生大不了几岁,他们看我身材娇小,都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我。我们一起爬山涉水,没几天下来,学生们服气了。她们的小王老师能上山,能下海,没路能开路,抡起锤子特别帅气。路线实习进行一半的时候,我检查野外记录本,有位同学在路线小结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们野外学习很辛苦,一路上都在观察地质现象,看这些烂石头,不能好好欣赏美景多么遗憾。这段文字的作者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来自城市的孩子还总是斯文而娇气,他当时辅修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二学位,我想或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再搞地质了。实习接近尾声,我们征服最艰难的一条路线,牤牛山登顶。在山顶,海风吹散了登山的疲惫,美景尽收眼底。我和他聊起感受,我说地质之美,不仅仅在于你看到的地形地貌,剖面中那些清晰整齐的向斜、背斜不美吗?地层中那些保存精美的化石不美吗?显微镜下那些色彩斑斓的矿物不美吗?地质现象是几十亿年写就的历史天书,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壮美景致,这种美是我们地质人的独家盛宴。如今,当年野外记录本的作者没有熄灭他心中的火焰,而是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从事宝石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宝石的绚丽之美时刻相伴。

新时代下教育部明确指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强一流本科教育。今年是我走上讲台的第十一年,作为地学专业的教师,褪去了曾经的青涩和稚嫩。我们将如何燃烧这地学薪火?课堂教学是我较为喜爱的一项工作。从精编课件、撰写教案、课堂讲授、增设翻转课堂到组织多种教学活动都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遇到枯燥的教学内容,我常常反复翻看多部教材,查阅资料,搜索国内外图片,有时候查找一个满意的图片就要花费一上午的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备课强迫症”。对于一些化石标本结构的描述,我将一些有趣的肢体语言运用到课堂上,学生们直到毕业都对我那些奇特的“舞蹈”记忆犹新。教学工作的确很难量化成科研果,但它始于初心,源于热爱,大量的学生粉丝成为我最大的骄傲。除了学生的认可,我也在学校、省、国家级教学比赛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我对教学的热情、对地学的情怀影响着我的学生们。近几年地学各专业就业压力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的参与度显著提高。理论课上,他们积极参加翻转小课堂,他们的很多选题都是地质学的研究前沿。实习中,他们会为了一份不满意的报告反复修改。某学期的最后一次实验课,一位同学提交了多张化石素描图,他说自己舍不得这些化石,想多描述一些。公益活动中,他们到地质宫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公众。通过分享成功毕业生求学和就业案例,他们对继续从事地质领域相关工作有了信心。多年来,我们的毕业生是行业内最优秀的生源之一。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一年又一年,在毕业典礼上,我的老师们、我的学生们、还有我,共同满怀激情,一次次唱响我们的歌,在广袤无疆的天地中,这旋律澎湃着穿越历史,奔向未来。

 

 

Copyright ©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人力资源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