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 展示

网站首页 > 正文

立德树人呼唤新时代创新型教师 |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侯志水副教授

时间:2020-08-17    点击: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笔者认为,教育的事情,关键在教师。因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重在教育,系于教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扎实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准则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中国人民大学靳诺老师指出:“立德树人”是当今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可见,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唤新时代创新型教师喷薄涌现,给新时代高等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

立德树人,乃先生之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立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树人。树人就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指出:“大学之为大,就是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才。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大学不少使命和功能,但大学的根本还是培养人才。”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只有德艺双馨,才能够滋润学子,泽被众生。教师只有学有所长,教学有方,无限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校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师德作风建设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高校教师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良好的师德师风永远都是民族与国家的正能量。

德性至关重要。教师的“德性”就是要“经德秉哲”。德者,得也。人们尊重教师,实质是敬重教师的“德性”。许慎《说文解字》中认为德性根植于:“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教师的德性,决定学生的德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决定国民的德性。王充《论衡》中言道:“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只有怀远的教师,才会有怀远的学生,才会有怀远的民族。所以教师的眼光不仅局限在书本、局限在课堂,局限在校园,要有勤奋细致的工作准备,还应该具备长而远的战略目光。因为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为此,习近平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的高校教师要牢记教导,争取做一名好的老师,做能够给学校带来荣光的老师,进而做一个增进民族希望之光的老师。

二、师德建设,任重道远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有学者专门归纳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病症表现”:1. 精神上缺“钙;2. 行为上失“范”;3. 教研上失“真;4. 情感上缺“爱”。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病理分析”切片表明,既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本身的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带来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制度化和长效化。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强调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创新师德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将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即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 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高校教师有违反“红七条”情形的,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必须重视价值观念的塑造。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价值多元、诱惑较多的变革时代,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高等教育将价值观念的塑造放在核心位置,这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威胁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引领包括教师师德建设在内的高等教育成为必然。从田佳良、许可馨、买文鼎到梁艳萍、王小妮、静娅、于琳琦之流,他们的“不当言论”,颠覆了人们的“三观”,这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基还没有完全扎实,高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定力相对不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是以“四个服务”为方向的,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大学应该坚持把“四个服务”方向始终以一贯之,丝毫动摇不得。教育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统一起来。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当在教书育人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在当下,更要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大疫情背景下,无论是“停课不停学”的在线课程,还是复工复产复校后面对面的学习课堂和生活现实课堂,都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学生的问题,寻根溯源,一部分原因也出在老师身上。我们的高校要培养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高校当中出现的“两面人”,要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和惩戒,作为警示教育范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规定:教育部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违反师德师风严重者终身禁止从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必须与党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大年老师是吉林大学的骄傲,吉林大学“红白黄”三原色精神就包括黄大年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强调三个“学习”: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像郑德荣、黄大年、于漪等老师,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光辉标志,都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学习的典范。

三、立德树人,贵在创新

德才兼备,是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资。“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的素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想把阳光传播到别人心里,必须首先自己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自己得拥有。毛泽东主席教导国人: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行动来之于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会永不满足现状,大胆地去改革研究。作为教师要敢为天下先,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刻站在创新教育阵地的前沿,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创新的探索者。教育创新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师应该以自身在研究、探索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的担当有为。以思政课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不断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总体上看,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当好“四个引路人”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教师的首要,要自觉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有永不固封开拓进取精神。依靠学习,才能引领未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对教师而言,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加强“学养”,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学养”必须要做到:1.能有目的学习;2.能有选择的学习;3.能够独立的学习;4.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一定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创新教育,贵在教学创新,这给教师素质培养方面提出了“四个注重”。即“教师应注重吸取新知识,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自己教学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把它概括为 “四化”教学理念,即“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达到教学过程趣味化。”怎么样才能够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以为,就是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折不扣的践行“四个以”的方针,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个以”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教育对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四个以”应该成为创新型教师教育工作实践的无声的座右铭。

“环境塑造人”。新时代创新型教师的形成和培养,还有赖于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创新的软环境。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优化和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机制及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让一部分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工人、农民当中有人才,战士中有人才,教师当中也有人才。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有自身的发奋努力,而且需要有一个良好客观环境。邓小平指出:“把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做好,我看最难的是这一条。没有一套办法,怎么能把几百万知识分子骨干用起来?”“我们要开辟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把人才卡住。”在科技体制改革中“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陈云同志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

要反对教师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自觉反对“唯学历”、“唯文凭”、“唯论文”等“一刀切”的现象,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习近平总结经验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从而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的过程中,给创新型教师成长提供更加宽舒的空间,给创新型教师才能的发挥和事业的拓展提供更大的平台支撑。

*基金项目: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259SZ.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

 

Copyright ©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人力资源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