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工作

回应社会关切的科研攻关更有价值∣高等教育研究所 张雷生副教授

时间:2020-04-02    点击:

钟南山等无数科研和医护人员在内的英勇逆行者,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冲在抗疫一线,谱写了科学抗疫、科技报国的时代乐章。作为高校,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为推动学科乃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淡泊名利,扎扎实实做学问搞研究,把服务国家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

据媒体报道,自疫情发生以来,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加紧开展防控科研工作,重点在临床诊疗、病原检测、疾病流行监测与预警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和转化应用。目前,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都在加紧疫苗研发工作,希望为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更多信息与指导。

众所周知,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项最基本的功能最终指向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高校服务社会职能要立足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为社会提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在内的高水平服务,尤其是在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科技支撑等方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多关注社会,发挥学科齐全、科研人员集中等优势,成为加强防范和科学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类似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这不仅是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加快科研工作转向的客观要求所在,更是广大科研人员的责任所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不例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高校广大科研人员加倍努力,在科技攻关抗疫一线扎实地开展研究新冠肺炎病毒究竟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如何传播和变异等各项工作,用先进科技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各地高校科研机构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攻关,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努力发挥专业特长。与此同时,高校科研工作者还需要转换思维,在临床诊疗、病原检测、疫苗研发、疾病流行监测与预警高精尖等一系列环节,改变以往的“重论文发表、重专利申请、重理论研究、重实验模拟”倾向,实现“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专利更重实用、既重宣传更重实效、既重技术模拟更重现场实战”的价值转变。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主管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科研工作者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前沿尖端科研成果尽快落地,转化为服务人类社会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助推剂,为精准施策作出了应有贡献,切实服务当前疫情防控需求,真正体现了高校科研价值。相对而言,有效防控疫情是真正的科研实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转向和回归科研初心的一次不可多得的重要契机,有助于真正破除“SCI至上”不良倾向。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检验科研工作者能力和站位高低的试金石,钟南山等无数科研和医护人员在内的英勇逆行者,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冲在抗疫一线,为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一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旗帜,谱写了科学抗疫、科技报国的时代乐章。作为高校,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为推动学科乃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淡泊名利,扎扎实实做学问搞研究,把服务国家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

Copyright ©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人力资源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