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学校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思政培训班

时间:2019-07-03    点击:

 

为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月12日至14日,吉林大学“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中青年骨干教师思政培训班在大庆市委党校举行,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会组织25个学院的39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追寻铁人足迹,缅怀铁人精神,接受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在开班仪式上,大庆市委党校副校长李世宏致辞,吉林大学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张国华作开班动员。吉林大学工会副主席许诺主持了开班仪式。

培训班第一堂课,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所所长马英林作了以《辉煌是有理由的——大庆精神的当代解读》为主题的专题报告。马英林从大庆精神产生的历史理由、大庆精神丰富内涵的解读、大庆精神社会影响与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

在现场教学环节中,学员们参观了铁人纪念馆、石油科技馆、“铁人一口井”。

在铁人纪念馆,学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一幅幅反映大庆油田开发时艰难创业的历史图片,一段段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的视频,铁人用过的摩托车、羊皮袄、铝盔和他的亲笔字等实物,让学员们更加真切感受到了铁人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的爱国、创业、求实和奉献精神和他名言中的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陈列在馆中的“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的铁人“五讲”题词,更是让大家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启发。

在石油科技馆,学员们了解了石油从生产到开采、运输、提炼的专业知识,和勘探与开发技术及配套工程技术,感受我国石油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

“铁人一口井”现场,学员们实地走访了当年铁人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到大庆参加松辽石油大会战时所打的“第一口井”。铁人发明的钻井设备的卸车坑、一片荒原上自打的水井,深到地下1米的值班房,工人住过的地窨子,还有为了控制井喷时王进喜跳进去的泥浆池,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副部长季铁中、当代诗人魏钢焰的墓碑等等,都在讲述着王进喜和石油工人们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奋战的壮举。

最后一堂课,铁人的秘书、《铁人传》的作者孙宝范老人和大庆市委党校教学名师王丽丽教授,采取教学访谈的形式,以孙宝范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详细的讲解了王进喜“严”与“智”等生动感人的故事,反映铁人的高尚品格和撼天动地的豪迈气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让学员真切地走进了可敬、可亲、可爱、可学的铁人王进喜,授课教师和听课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课后,不少学员争相与孙宝范老人签名合影,孙宝范老人也送上了祝福和期许,在结业证书上书写下了“让我们一起学铁人,做铁人,讲好铁人—大庆—中国故事”的赠言,以示勉励。

为期3天的红色革命教育培训活动圆满结束了。通过培训,学员们深刻领悟了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的精神实质,纷纷表示,要在看齐中锻造铁的信仰和信念,把铁人事迹作为激励自己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斗志,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新时代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返回学校后,不少学员结合铁人精神和当代青年教师的责任,深情的书写了学习体会。

动物科学学院陈璐说:讲台即舞台,“观众”是未来。用如何的行动影响出怎样的未来,高校教师使命在肩。愿我们站在人类思想潮流和改革实践的前面,如同千千万万石油建设者一样,心怀铁的信仰,手握铁的干劲,胸筑铁的灵魂,朴素真挚,辉煌绽放。

汽车工程学院王俊年说:通过仔细查阅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每一个感人故事,回味那一个个油田现场教学的场景,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艰苦卓绝又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难忘岁月。这次学习印象深刻、感同身受,让我真正把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转化为自己思想意识的灵魂,把铁人精神作为激励自己投身教学和科研中的斗志,自己要忠诚党和人民、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在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新时代教育事业愿景早日实现的进程中,锻炼自己,奉献自己。

外国语学院宋婷说:其实我们每个教师都是大庆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既要用我们感受到的温度温暖自己,同时也有责任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国家强大的今天,也许我们不会像铁人那样奔赴到艰苦恶劣的环境去干事业,但是铁人严谨的科学精神、冲天的革命干劲、对于工作的预见性以及面对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都是启迪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的方向和力量。

物理学院李芳菲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要弘扬铁人精神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面对一个研究难题,不怕任何困难,努力攻克每一个科研难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王进喜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负责,做到舍小我,顾大我,不辱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Copyright ©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人力资源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