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韩喜平教授:做有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教师

时间:2020-11-24    点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师者行为世范、道德楷模,方能传道授业解惑,师德师风关乎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更关系到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做高尚师德表率,这也是新时代的需要,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

一、要坚定新时代人民教师“四个引路人”的光荣使命

教师的职业是古老而光荣的,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道德修养最直接引路人。教师所彰显的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任何偏颇,都会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的论断直接指明了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内在地规定了教师职业在道德品行、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明确了新时代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伦理遵循。从古至今,无论历史演进、社会更迭,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却亘古未变。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周书·卢诞传》有言:“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宋代李觏《广潜书》也言:“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以及“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欲明人者先自明,欲育人者先自育”等等教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吉林大学7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浓厚的红色基因孕育了良好的师德和学风,黄大年教授就是新时代我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我们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培养的首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违规处理办法系列文件精神,创建更多“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吉林大学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在“云端”向近8万名学生大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疫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大爱情怀、新时代青年勇担重担、舍生忘死的青春伟力,在引领学生青年成长中实现自我教育、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创新思维、锤炼精神,既做“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既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广大教职工坚定“四个引路人”的使命意识更加强烈、更加深刻、更加细致、更加全面。

二、要坚守新时代人民教师“四有好老师”的基本标准

育人者必先育己,身不修则德不立。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师承不绝,涌现了无数“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教育家,新时代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中进一步明确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条素养,这实际上从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品行四个方面规定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责任。法国作家雨果比喻:“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去做叶的事业,而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书育人就是叶的事业。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俗话说就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第一,要坚守“有理想信念”的职业信念标准。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就是“让有信仰的讲信仰”,即“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肩负着培养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做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就是要心中有人民、国家和民族,明确自身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端正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二,要坚守“有道德情操”的职业道德标准。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具备的道德素养和公众对其道德期待要高于其他众多职业。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道德的楷模。《论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这就要求教师自尊自律自强,自觉将师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将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师德践行能力。第三,要“有扎实知识”的职业素养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换言之,“有知识才能讲知识,知识是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可见,我们教师要掌握大量知识,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社会实践之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教育思想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破解育人瓶颈,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相长。第四,要“有仁爱之心”的职业品行标准。“仁者爱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教育职业本身就是一门“仁者爱人”的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做新时代的“好老师”,必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三、要坚持新时代人民教师“四个统一”的责任担当

大学之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要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对于教师个人而言,认清和担当初心使命的关键在找到自身之于社会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定位”,从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用生命和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崇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一,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这体现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书是途径,育人是目的,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师的初心使命和崇高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正是靠每一个老师课堂上对三尺讲台的默默坚守和诲人不倦;更是靠千千万万老师对“春蝉到死丝芳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追求和使命担当。第二,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这体现了教师的人格要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传身教体现的是教师职业属性中思想和行动相统一,即心口相一、心行相一、知行合一。我们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教育教学、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言行举止,做到为人师表,以德垂范,以良好的道德品行熏陶和引领学生,让学生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良好品行的社会有用之人。第三,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潜心问道是教师职业属性的根本要求,是对真理、真知、真学问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关注社会是教师社会属性的必然要求,教师无论作为个体人来讲,还是作为社会人来讲,都存续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求真知、悟真理、明大道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所以,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者的统一。王国维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师做学问应该有这三种境界,有甘于孤寂的情怀、追求无悔的执着、改变社会的志向,才能获得学问的大道理改变社会的大思想。第四,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是教师的学术使命。学术自由是活跃思想、创新创造、获得新知的重要原则,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推动力,更是教育教学发展、文化繁荣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坚持学术自由不是没有规矩的自由、没有规范的自由,学术自由是在规矩和规范的保障下的自由。新时代,教师学术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下,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更要将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是言传的基础,身正是高尚师德的基础,更是社会尊师重教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新时代人民教师身逢盛世、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大吉林大学教师员工要争做新时代人民教师高尚师德表率,以良好的师德学风,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促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吉大力量。

(作者:韩喜平,系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Copyright ©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人力资源处 版权所有